航母阻拦网是什么?它和阻拦索有什么区别? 航母上最凶险的一件事就是舰载机的降落,二三十吨重的舰载机,如果不能准确勾住阻拦索会很容易冲到海里。其实很多人不知道,除了阻拦索,舰载机降落到航母上时还有最后一道保险,它就是阻拦网。 早期的航母阻拦系统非常简陋,就是用麻绳绕着滑轮与重物相连,这个重物一般是装满沙子的沙袋。当舰载机着舰的时候,其尾部有一个钩子,这个钩子钩住麻绳后,受到一个拉力,使飞机在极短的距离下停下来。
早期舰载机并没有挂载鱼雷,尺寸也非常小。那时还没有航母的概念,飞机是在巡洋舰甲板上起降,主要用来侦查以及给巡洋舰、战列舰的火炮修正弹道,所以这种简单的阻拦系统是很可靠的。
到了上世纪20年代中期,舰载机的作用已经发生了改变,它成为了舰队的主要火力输出。当时有很多货轮经过简单的修改后也可以作为航母使用,或者是把战列舰上的主炮拆掉,舰岛偏置,改造成航母,这时甲板上的阻拦索数量已经设置到了8根。
后来英国人发明出液压式阻拦索,美国将这个技术移植到自家航母上。因为液压式阻拦索提供的拉力非常高,所以他们就将阻拦索数量减少到了4条。这带来一个问题,1926年,美国一架飞机在着舰时,4条阻拦索都没有勾住,那时航母的甲板设计也不科学,其它舰载机的停放位置正好挡在这架失控飞机的前面,最终前面的一群飞机都被撞毁了,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损失。
此次事故之后,美国就开始加装阻拦网了。 阻拦网是由高强度纤维编就而成,现代的阻拦网一般是尼龙编的,网口大约有90厘米。整个网的高度是4.5米。它通常被设置在第三道阻拦索和第四道阻拦索之间,只有特殊情况下才会使用。 使用时,飞行员会提前通知地勤人员,然后他们在两分钟内竖起支柱,在两个支柱之间就是阻拦网,这时飞机降落,被网兜住。因为现在的舰载机都是非常重的,速度也快,惯性太大,需要50米距离飞机才能停下来,这样一拦就带来两个问题。
首先是机体受到极大损伤,即便被拦停,飞机也不能再继续使用了,需要大修。如果机身机构损伤过多,那这架飞机就彻底报废了。而且这张拦截飞机的阻拦网也不能再用,它属于一次性产品,一张阻拦网只能拦一次。
所以,现代航母是不会轻易使用阻拦网的。如果四条阻拦索都钩不住,那么战机需要复飞。为了不让着舰的战机撞到甲板上的机群,航母上还画了很多警戒线。最好的办法就是降落跑道与起飞跑道错开,因此,现在的航母很多都有斜角甲板,这个斜角甲板足够长,飞机拦不住后就复飞。
为什么舰载机降落会钩不住阻拦索呢? 这是因为尾钩的设计不合理,比如它设计的过短,在机头上仰状态下就无法触及甲板阻拦索,最理想的状态是尾钩与甲板的间距为5到14厘米。早期的F-35C就因尾钩过短,连续8次着舰失败,后来重新设计了加长钩体。另外也有可能是尾钩的的液压系统打不开,出现了故障,它压根就挂不上阻拦索,这时阻拦网就必须要立起来了。
还有一种非常极端的情况,舰载机尾钩勾住了,但是阻拦索断了,这种事故不是没有发生过。阻拦索的强度虽然高,主要是由多条钢缆包裹高强度纤维芯构成的,但是频繁的阻拦舰载机后会产生金属疲劳,这样一来,阻拦索强度就会下降,人的肉眼是看不出来的。飞机降落后钩住的是四条阻拦索中的哪一条,这些都是要统计的,当某一根超过限定次数时就要更换,美国尼米兹级航母上的是125次。
以前航母的阻拦索只有美国有,每根对外售卖100万美元以上,主要是坑英法和印度这些国家。辽宁舰服役后,我国决定自研航母阻拦索,后来发现原来美国的这个阻拦索,很多是从中国某工厂下的单,而这家工厂自己都不知道他们生产的钢索用到了美国航母上,之后只用了四个月,辽宁舰就用上了国产阻拦索。
看到这里你就明白,维持一个以航母为核心的舰队体系有多么麻烦,难怪美国要坚持让F-35具备垂直起降能力,而中国的六代机,又为什么要造的那么大。 歼36增加航程后,在亚太地区不需要航母这个海上移动机场,它的作战半径如果能达到3500公里,那第二岛链内的所有美军都在它的打击范围之内。
明道配资-明道配资官网-股票低息配资-股票配资大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