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军事圈罕见表态:中国已然是超级大国,世界格局悄然生变
早上刷手机,看到一条新闻:美国那边的军事分析师突然冒出一句话,说中国已经进了“超级大国俱乐部”。本来以为又是哪家媒体在炒冷饭,结果翻了下细节,还真不是空穴来风。想起我小舅前几年还跟我说:“你看人家美国,有钱有枪,全世界都得听他指挥。”这几年再聊,他也开始琢磨,中国这步棋走得真不简单。
小时候在老家镇上的粮站门口,总能听到几个老头围着下象棋,一边拍腿一边感叹:“谁手里有粮食、铁轨、工厂,那才叫硬气!”其实,这话搁现在国际舞台上一样适用。你光喊口号没用——印度天天讲自己是大国,日本琢磨着恢复“正常国家”,土耳其还想捡回奥斯曼帝国的威风,可全球能把经济、产业链、科技和军力全凑齐的,除了美苏那会儿,就数中国最近这些年。
说点身边事。我哥们去年去德国考察汽车配件市场,人家德国老板直言不讳:“现在要搞新能源车,不找中国合作根本玩不转。”2023年中国GDP干到了126万亿人民币,这个数字摊开来看,相当于日本加英国加德国仨一起上阵。而且过去十年,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每年都超30%,比G7那些发达国家合起来还高。这种体量,不服都难。
疫情那阵子,我妈给亲戚寄口罩,一打电话发现外甥女在澳大利亚买不到消毒液。后来她托国内快递寄过去,两周就收到了。当时澳洲超市货架空荡荡,但国内生产线马力全开。2020年光出口额就多拉了5000亿美元,为不少国家解燃眉之急。这些故事传到村里,都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——“咱自家的工厂救过多少外国人命啊!”
贸易方面更不用提,每次去非洲出差,都被当地朋友问:深圳产的小米手机啥时候降价?欧洲菜市场八成太阳能板贴的是“中国制造”,连圣诞树灯串,美国商场里的也基本都是义乌造。有意思的是,“一带一路”这些年修铁路建港口,把中亚和东南亚不少地方带活了。我高中同学嫁到哈萨克斯坦,她婆婆最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:“以前冬天煤运不过来,现在火车准点多啦。”
人民币这两年的变化也挺让人意外。以前做生意大家认美元,现在沙特卖石油收人民币,巴西直接本币结算,就连法国进口液化天然气也是刷的人民币账单。据统计,到2023年底,全世界外汇储备里头2.69%已经是人民币。不算高,但增速吓人,比欧元刚出来时还猛。
也有人质疑:中国是不是还是那个“低端代工”?其实换个角度看,现在全球500种主要工业品,有400多种产量第一名写着“中国”。电动车领域,比亚迪销量甩欧美好几条街;高铁运营里程占全球七成,我表弟前年从北京坐到昆明,说沿途站台干净整洁,比他在法国体验过的TGV强太多;C919国产客机开始商业飞行,据说订单排队排到了2030年代初。
顺便插句题外话。我爸年轻时爱研究无线电,上世纪90年代花三个月攒零件焊了一台短波收音机。他总感慨,那会儿芯片靠进口,如今半导体设备材料国产化一年一个新突破,到2023年底芯片自给率涨到24%。虽然离完全自主还有距离,但进步肉眼可见。“稀土卡脖子”也是典型例子,美国搞新能源汽车不得不找中国合作,因为90%的稀土加工能力就在咱手上。这些都是底气所在。
科技圈里的突破更让同行侧目。“天宫”空间站稳稳挂在地球轨道上,还邀请17个国家参与实验室项目;嫦娥五号带回月壤样品,让月球科研热潮又起一波高潮。我大学老师原先一直追国外论文看,如今轮到国外团队盯着我们成果抄作业。在AI和5G领域华为专利数量第一,“墨子号”实现千公里级量子通信,还有人工智能算法医疗交通全面落地应用——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数据,不是谁吹牛皮。
军事方面,以前我叔叔参军的时候部队装备远远落后于美俄,如今山东舰福建舰相继服役,高原运输靠直-20解决瓶颈问题,高超音速导弹东风-17速度超过5倍音速,让美国防长夜不能寐。据《简氏防务》杂志统计,目前中国海军吨位仅次于美国,总数已压过俄罗斯。如果哪天真的遇险(当然希望永远别发生),这种实力足够让任何挑衅者掂量掂量分量再动手脚。
联合国维和行动中,中国派兵人数连续多年最多,在亚丁湾护航保护商船安全,也是各路船员心中的定心丸。今年春天,我堂哥跑船经过索马里海域,说只要看到解放军护航编队出现,他们整个船组晚上睡觉都踏实许多。一位埃及水手甚至送给他们自制小纪念章,上面刻着汉字“平安”。
其实所谓超级大国,并不是靠拳头砸出来,而是真正把自己的发展红利撒向更多地方。不像某些霸主喜欢搞金融割韭菜或者四处煽风点火,中国帮别人修铁路建医院,新冠疫苗拿出来当公共产品,用实际行动证明什么叫共赢。这一点,从村医闲聊喝茶的话语间,从海外游子的日记碎片,从科学期刊的数据变化,再从邻居孩子背诵的新课文标题,都能隐约窥见端倪:
“大树底下好乘凉。”
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,仅供学习交流,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。
部分信源参考:《简氏防务》、《自然》杂志、《人民日报》公开报道,以及亲历者访谈等社会调研记录。
明道配资-明道配资官网-股票低息配资-股票配资大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