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 訾晓
“不知道自己点的外卖到底送到了哪里!”由于一些高校限制校外骑手进校园,校园骑手接力送至校内取餐点时发生错乱,不少大学生在网上反映自己遭遇外卖丢失、配送超时的情况,校园外卖卡在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问题引发舆论关注。
外卖骑手能否进校园近年来一直备受争议。不少高校认为外卖骑手会影响校园秩序,容易引发安全问题,进而对骑手进校园实行“一禁了之”的管理方式,“进不了门”的大量外卖只得堆放在校门围栏、栏杆处,反而引发更多问题。
浙江某高校关于校园配送的通知
客观来讲,外卖骑手在狭窄校道上驰骋,的确影响校内交通秩序管理,校内道路大多默认为非机动车道,师生匆忙奔赴课堂的路上并不适宜出现过多“飞车”。因而高校出于回避安全风险的考虑,禁止骑手进入校园的做法可以理解,只不过,对此种风险的回避却转嫁为了另一种风险——因外卖丢失造成学生利益损失,因延时造成外卖变质、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等。
有学校尝试由校办企业提供有偿转送服务,一般是在平台配送费基础上额外收取3元。此类服务难以获得学生认同,道理也很简单,“校园送”的需求并非学生的额外要求,这一“市场空间”是由学校管理规定人为制造出来的,因而也失去了收取费用的正当性基础。
2023年8月14日下午五时,上海交大闵行校区东一门中转点。澎湃新闻记者 蔡季 资料图
当前,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服务质量是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。人们普遍认为,培养人才不仅仅在课堂,“管理育人”“服务育人”“活动育人”等方式也相当重要。在社会普遍进入数字化生活方式的今天,高校对学生的“指上生活”需求理当正视,管理方式也应与时俱进。
近年来,高校保卫处、食堂等后勤保障部门招聘高学历人才的新闻屡见不鲜,这种用人需求的“高端化”其实正折射出高校管理精细化、智慧化的转变,这样的转变也理应在实践层面得到具象化呈现。
比如,通过创新管理方式,与外卖平台合作,对校外物品进行数字化分拣、精准配送和溯源,这未尝不能实现。在无人机投递、机器人配送进入旅游景区、商超餐厅的今天,由这些数字快递员进行校内配送也可一试。再或者,按照传统管理方式,将校内配送员设置为类似图书管理员的校内勤工俭学岗位,也是对更大范围学生的关爱。
堆放在校园门口的外卖。资料图
方法有很多,但都有赖于学校主动作为。需要看到的是,高校管理者眼中的“麻烦”,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为满足学生多样就餐需求方式的“缺失”。在不少高校,食堂数量有限、经营时间固定、餐食选择较少、距离宿舍较远、用餐高峰人流密集等,都是大学生以点外卖代替吃食堂的原因,提高校内餐食质量也很必要。
学生餐食不是小事,与其将问题“堵在门外”,不如思考如何更好打通校园外卖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不仅仅是学校管理部门,相关监管部门、外卖平台也应当承担相应义务,为校园外卖引入秩序和规范,让大学生活更舒适便利。
明道配资-明道配资官网-股票低息配资-股票配资大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